薛云灿简介
薛云灿 教授,生于 1965 年 6 月 ,男,硕士生导师,IEEE会员。
2002.11-2004.11为上海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
2002.3获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1989.12获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学位。
1987.6获浙江大学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工学学士学位。
1990.3起在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工作。
籍 贯:江苏武进
学历/学位: 研究生/博士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专业: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研究方向: 1.智能控制与智能优化 2.生产计划与调度的理论与方法
社会兼职:IEEE, Member;
荣誉称号: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
科研情况:
1. 国家863重大项目“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系统示范”(2006AA050104)子课题“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的软件开发和全厂系统集成调试”,2006.10-2010.10。
2.国家863重大项目“冶金工业MES架构和关键技术研究” (2002AA412010)子课题“炼钢-连铸物流生产调度系统”,2002.9-2005.3。
3.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04ABA018),基于代数Petri网的物流系统建模与优化,2004.1-2006.12。
4. 常州新北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XE120080707)“基于混沌变异粒子群优化的边缘检测技术及其应用,2008.12-2010.6。
主要科研成果:
在国内外高质量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控制理论与应用》,《仪器仪表学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和重要国际会议IFAC 世界大会、IEEE控制与决策会议、美国控制会议、IEEE工业电子年会、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年会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2篇,EI检索52篇。近五年发表的主要论文有:
[1] 薛云灿, 郑东亮, 杨启文,基于改进离散粒子群算法的炼钢连铸最优浇次计划研究,控制理论与应用,2010(2),273-277。
[2] 郑东亮,薛云灿,杨启文,等,基于Inver-Over算子的改进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0,23(1),97-102。
[3] 薛云灿,郑东亮,岳兴汉,等,混沌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在水库优化调度中的应用,仪器仪表学报,2009,35(6),130-137。
[4] Xue Yuncan, Zheng Dongliang, Liu Fei, et al., Solve the Optimum Steelmaking Charge Plan with Unknown Charge Number Using Improved DPSO, Proceedings of Joint 48th 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 and 28th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 China, 2009, 6268-6273.
[5] 郑东亮,薛云灿,李斐,等,改进离散粒子群算法及其在钢卷优化组合中的应用,仪器仪表学报,2009,35(6),138-142。
[6] Xue Yuncan, Zhou Zengtao, Liu Fei,et al., Optimum Steelmaking Charge Plan with Unknown Charge Number Based on the Pseudo TSP Model, IFAC Proceedings Volumes (IFAC-PapersOnline), 2008,17(1).。
[7] 杨启文,蔡亮,薛云灿,差分进化算法综述,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8,21(4):506-513。
[9] Xue Yuncan, Feng Jun, Liu Fei,Modifi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steelmaking charge plan with unknown charge number,Proceedings of the 2006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USA,2006, 4495-4499。
[10]Mei Zhi-qian, Xue Yun-can, Yang Ru-qing, The nonlinear friction compensation in the mechatronic servo system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06,30(7-8),693-699。